手机版
1 1 1

读《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有感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各地还存在大量文化资源有待开发、研究、利用,地域文化的发展应提到日程上来

  研究地域文化,实际上就是研究文化的空间分布及其特征。研究中国文化如果忽视对其地域性的研究,就难以全面和深入。地域性是中国这个幅员辽阔的大国的特点,是中国文化丰富多彩的重要表现。热爱祖国不是空泛的,首先要热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如果对自己家乡的历史文化都不清楚,那么热爱祖国就会落空。有些地区的传统文化正在逐渐削弱甚至濒临消亡,亟待政府采取切实措施加以保护。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切忌抹杀地域的特点,避免千城一面、万村一形。如果不论走到哪里看到的是同一种建筑,听到的是同一种戏曲,品尝的是同一种口味,体验的是同一种民俗,既没有关西大汉的铜琶铁板,也没有江南水乡的晓风残月,我们的生活将多么单调,中国展现给世界的形象将多么苍白!

  我们提倡文化的大局观,要站在全国看各地。只有将各地文化放到全国之中,才能更清楚地认识各地文化的特点,只有清楚地看到各地文化的特点,才能更深刻地认识中国文化的面貌。在弘扬地域文化特点的同时,要促进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以推动各地文化共同繁荣。各地文化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是在互动中发展的。如果画一幅中国地域文化地图,其中每一板块的变化都会造成整幅地图的变化。没有孤立的安徽文化,没有孤立的河北文化,没有孤立的云南文化,也没有孤立的西藏文化。某一地域文化的发展,都要依靠其它地域,并牵动其它地域。政府在致力于地域经济均衡发展的同时,也要致力于地域文化的均衡发展。再放大一点,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国内某一地域文化的发展,也会受到国际因素的影响,上海、天津、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文化的发展,足以证明这一点。

  地域文化的发展对地域经济的依赖和促进是十分明显的,但文化与经济不是搭台与唱戏的关系,应当互相搭台,一起唱戏。发展文化不仅是发展经济的手段,其本身就是目的,因为人民群众的需求以及社会的进步,不仅表现为经济的发展,也表现为文化的繁荣。文化长期滞后于经济快速发展的现状必须改变。发展经济与推动文化,要双管齐下,相互促进。小康社会的指标不仅是经济的,也是文化的。保护地域文化不可追求形式,不可急功近利,要吸取精华剔除糟粕。那种不管好坏,盲目炒作地方名人(包括小说中的人物),简单地打文化牌以拉动经济的风气不可助长。区域经济的发展已经引起各级领导和全社会的注意,地域文化的发展也应提到日程上来。各地还存在大量文化资源有待开发、研究、利用。

  从行政区划的角度对区域文化进行了学理考察,可以说是中国分省的文化地图

  《中国地域文化通览》(中央文史研究馆组织编撰的一部大型丛书,陈进玉、袁行霈主编,将由中华书局出版)的编撰,就是对我国文化资源的一次普查。我们考察的重点在于各地文化的历史进程、特点、亮点及其形成的原因,各地文化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并力图说明各地文化在整个中国文化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其与邻近地区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关系,并着重描述那些对本地和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标志性成果,彰显那些对本地和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我们希望本书能为各地文化建设确立更明确、更自觉的目标提供一点帮助。

  关于地域文化,目前已有许多研究成果,但大多是将全国分为几个区域,以先秦的诸侯国名或古代的地名来命名,如燕赵文化、吴越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关陇文化、岭南文化等等。也有从考古学的角度,将中国文化分为几个大文化区系的。以上的研究都有学术的根据,也都取得了可观的成就,是我们重要的参考。

  本书拟从另一个角度切入,即立足于当前的行政区划,每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立一卷,港、澳、台也各立一卷。本书可以说是中国分省的文化地图。按照行政区划来写《中国地域文化通览》,也是有学理根据的。中国从秦代开始实行郡县制,至今已两千多年了。这既有利于维护大一统的局面,也因为一个行政区划内部的交流比较频繁,从而强化了各行政区划的文化特点。按行政区划分卷,对各地更清楚地认识本地的文化更为方便。其实,今日的行政区划是历史沿革的结果,这种分卷的体例与上述体例可以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大体说来,所谓齐鲁文化就是山东文化,燕赵文化就是河北文化,三秦文化就是陕西文化,蜀文化就是四川文化,徽文化就是安徽文化,晋文化就是山西文化,吴文化就是江苏文化,越文化就是浙江文化,仍然是与行政区划吻合的,只不过用了一个古代的称呼而已。如果从考古学的角度,研究文化的起源,当然不必顾及目前的行政区划; 然而要对包括全国各地的文化分别加以描述,并且从古代一直讲下来,则按照当前的行政区划更为便利。何况,内蒙古、新疆、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研究中国的地域文化必须包括在内,按照当前的行政区划就不会将这些地区忽略了。

  按行政区划编纂当地的文献早已有之,这属于乡邦文献。有的文献所包括的区域比省还小,如汉晋时期的《陈留耆旧传》、《汝南先贤传》、《襄阳耆旧传》等,记录了一郡之内的耆旧先贤。唐人殷璠所编《丹阳集》只收丹阳人的作品,属于地域文学集的编纂。宋人董弅所编《严陵集》,是他任严州(今建德、淳安一带)知州时所编与当地有关的文集。宋人孔延之所编《会稽掇英总集》也属于这一类。近人金毓黻所编《辽海丛书》,张寿镛所编《四明丛书》都是如此。

  在大量可信资料的基础上,总结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和规律,是因地制宜发展文化的参考

  研究地域文化,必须重视文献资料,特别是乡邦文献,包括各地的方志、族谱、舆图等。文献的搜集、考订和分析,是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编撰地域文化通览的过程,也就是搜集和整理有关文献的过程。然而文化绝不仅仅体现在文献中,还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那是活生生的、每日每时都显现着的。文化除了思想、学术、文学、艺术等内容之外,还包括风俗习惯、衣食住行的方式等等,这乃是社会的各个阶层,尤其是广大民众所创造的。研究地域文化不仅要重视宫廷文化、士大夫文化、精英文化,还要重视平民文化、民间文化、民俗文化。研究地域文化在重视文献的同时,必须注重实地考察,从日常生活中寻找资料。只有将文献资料和实地考察结合起来,并利用新的考古资料,才能见其全貌。本书跟地方志不同,地方志虽有历史的回顾,但详今略古,偏重于现状的介绍,包括本地当前的自然环境、资源、物产、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和数据,是资料性的著述。《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则是专就传统文化进行论述,是研究性著作,下限在1911年辛亥革命,个别卷延伸到1919年五四运动。地方志偏重于情况的介绍,注重资料性、实用性、检索性,《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则强调在大量可信资料的基础上,纵向横向地加以论述,要体现历史观、文化观,总结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和规律,史论结合。

  《中国地域文化通览》以学术性、现实性、可读性三者的统一为目标。所谓学术性,简单地说就是符合学术规范,立足学术前沿,注重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本书是一部学术著作,而不是通俗读物,更不是旅游手册。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在认真钻研资料的基础上,力求对事实做出准确的描述、分析与概括。概括就体现为理论。所谓现实性,就是立足现实,回顾历史,面向未来,希望能对本地文化的发展提供启发。立足现实,是从实际出发,关注当前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回顾历史,是总结经验,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是注意文化的发展方向,促进文化建设,促使中国文化以丰富多彩的姿态走向世界。地域文化是国情的重要部分,希望这部书能够成为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了解各地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参考,成为因地制宜发展文化的参考。文化的主体是人,以人为本离不开对文化的深入理解。为政一方,既要了解当地的经济资源,也要了解当地的文化资源; 既要了解现状,也要了解历史,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地域的优势。所谓可读性,就是要吸引广大读者,让一般读者看了长知识,专家学者看了有收获,行政领导看了受启发。在文字表达上,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史笔、议论、才情三者相结合。(作者:袁行霈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10日 09:21 来源:北京日报 编辑:张青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