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是公仆,更是一面镜子——评《焦裕禄》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焦裕禄》 何香久 著  河南文艺出版社  2012.01

《焦裕禄》 何香久 著 河南文艺出版社 2012.01

过去我们了解的焦裕禄,是作为“县委书记的榜样”的焦裕禄,是在兰考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焦裕禄。现在我读到的长篇小说《焦裕禄》,是一部文学化的焦裕禄的完整传记,塑造的是一个文学中的焦裕禄的形象。

在这部小说中,不仅有焦裕禄的“今生今世”,同时还有我们不曾了解的焦裕禄的“前史”。焦裕禄出生于穷苦家庭,当过矿工、扛过长活、打过鬼子、当过筑路工程的领导、做过“调干生”和车间主任等。这些经历不只是焦裕禄个人履历的介绍,重要的是在这些人生经历中,作家着意刻画了焦裕禄与人民的血肉情感和平易又凛然的个人品格。无论是血与火的年代还是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焦裕禄朴素又自觉的政治信念,是他成为一个伟大的人民公仆的基础。因此,焦裕禄的“前史”对这部小说来说是相当重要的,他是人物成长的内在逻辑的需要。

近百年的中国历史长河中,有无数个热血激扬、无私奉献的共产党人的形象,因此,要想在文学作品中成功地塑造“这一个”、塑造出焦裕禄的鲜明个性并非易事。特别是当急风暴雨式的革命过去之后,在和平时期的日常生活中塑造正面人物更是困难。在小说《焦裕禄》中,作家何香久还是遵循了现实主义的原则,贴近人物的真实塑造真实的人物,通过细节再现焦裕禄的平凡和伟大。焦裕禄走上领导岗位的时期,正是国家最困难的时期,物质生活的极度匮乏特别是粮食的紧缺,是那个时代国民的最大焦虑。但是,当焦裕禄看到厂里的杨工程师吃不了北方的高粱玉米,人都已经浮肿的时候,毅然和岳母商量用家里仅有的20斤大米换回了工程师的高粱米,而哺乳的妻子却没有奶水给自己的婴儿。这不是“苦情主义”的叙述,凡是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都会知道20斤大米对一个家庭来说意味着什么。他担任尉氏县委副书记时,自己下乡调查研究,第一顿饭吃的就是“百家干粮”,然后还要遵守干部纪律留下“伙食钱”。但是,一个普通机耕队的拖拉机手如果没有达到被招待的目的,居然会故意将土地耕得七零八落。面对这种情形,焦裕禄不是雷霆震怒,而是说了一句:“你们也是农民出身吧,咋不想想他们的难处呢?”并且替他们交了饭钱。这些细节,在今天看来或许有些“卑微”,一个县委书记凭什么如此“唯诺”迁就?但是,就是这样的情感和工作方式,让机耕队员“全怔住了”。

当然,小说的关键性情节,还是焦裕禄到了兰考县任县委书记之后。那时的兰考是河南著名的贫困县,焦裕禄面对的问题不仅仅是国家普遍面临的经济问题,还有兰考寸草不生的特殊面貌。看到这一切,焦裕禄放行了外出要饭的人群,撤销了“劝阻办”机构,处理了大吃大喝的干部,制止了“白看戏”、“批条子”……这些小事在今天几乎不值一提,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正是通过这些小事,表达了焦裕禄作为一个公仆的与众不同。在兰考,风沙的危害首当其冲,如何阻止风沙的侵袭是改变兰考面貌的关键。经过调查研究,焦裕禄不仅掌握了兰考沙丘、风口的分布图,而且找到了治理风沙的办法。超负荷的工作和病魔的摧残,让这个壮志未酬的县委书记过早地撒手人寰。“对兰考的老百姓来说,焦裕禄的离去让他们顿时有了天塌一角、地陷一方的感觉,他们只能用锥心啼血的哭诉来表达对他的怀念。成千上万的乡亲手执香箔、纸钱,在门前屋后焚烧,寄托绵绵哀思。人们摆上了枣篮、馍篮,齐齐围着跪下来,流着泪说:‘焦书记,苦死累死的好心人呀……”焦裕禄受到人们如此的追思,受之无愧。

作为小说的《焦裕禄》写得感人至深,但是,在我看来更重要的是它的当下意义。我们的文学塑造了许多当代官员形象,从省委书记到普通干部,但真正深入人心、被人们经久不忘的还是焦裕禄。是其他文学作品文学性不够吗?是作家的文学功力不够吗?是那些作品没有感人之处吗?我看未必。重要的是焦裕禄的事迹即便不经多少加工虚构,都足以震撼人心。这就是生活永远大于艺术的根本原因。

焦裕禄离开我们将近半个世纪了。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今天的兰考早已改变了模样。但是,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我们不愿意看到的负面现象,干部队伍中的贪污腐败层出不穷,歪邪之风愈演愈烈,道德底线被不断击穿,社会越来越需要焦裕禄式的干部。现在,作家重新发掘了作为精神遗产和资源的焦裕禄,让我们有机会再次追忆国家曾经有过这样的县委书记:他是公仆,他更是一面镜子。我们在动容追忆的同时,当然也祈望还能够有更多焦裕禄式的干部的出现。这就是《焦裕禄》的当代价值和意义。(作者:孟繁华)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10日 09:17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张青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