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诗思静美——评《荷塘》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荷塘》是梁必文步入生命之秋后出的又一本诗集,字里行间已没有了年轻气盛时的外露与浮躁,代之的是内敛与平和,追求的是一种诗的静美的诗思。

开篇第一首《荷塘》便以“荷塘如镜”入诗,第二首《平原》中“不愿落山的夕阳/卡在树梢”,都显现了对宁静意象的偏爱。诗集中“静”字俯拾即是:“风雨不来,远山静穆 ”(《老玉米》);“一碗渐渐泡浓的青茶/正静静地等待着/远方的客人歇脚”(《神农架》);“落叶无声/山村寂静/又是黄昏”(《山村向晚》);“一湾宁静的河水轻漾/一缕淡蓝的炊烟飘升……”(《哨家》);“大地明亮/一切复归平静/人们四散离去,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日全食》)等等。还有许多无“静”之静和以动写静:“月光里/他独自坐在他矮矮的坟头上/一声不响,望断天光……”(《老屋》);“暮色中,谁的手机响了/悦耳的铃声,一座大山在听”,这又分明是“鸟鸣山更幽”的静谧。认真推敲,这些诗中的静美,有从外在自然的静,向内在的生理、心理的静层层推进的趋向。《声音》一诗中写道:“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声音给你美好也塞给你无聊/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才有时间静下心来”——他更多的时候是写一种“心静”。

诗人不是无病呻吟,他是在以静美诗风与当下的浮躁、喧嚣对抗。欲望在世俗生活与时尚写作中的泛滥,已使许多人的世界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到处是行色匆匆、心怀发财梦的过客,到处是疲惫不堪的心灵。诗意正一点点从人间蒸发,缺乏诗意的诗人充斥诗坛。此时,诗的静美正生逢其时——这也是一种与时俱进的诗学。

我比较喜欢诗集中的“怀乡”诗。“眺望春,眺望秋/眺望梦中遥远的家乡”,那是远方的游子企盼卸下重重行囊,回返心灵故乡的现代“静夜思”。诗人早年曾随同鄂南乡土诗人饶庆年吟唱“山雀子”、“杨梅雨”,有着挥之不去的乡土情结。虽然,农业文明为工业文明所取代的进程看来不可逆转,但人类对乡土的眷恋却历久常新,大多数人始终会追念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田园牧歌。水泥森林般的现代都市并不是理想的家园。田园牧歌在更高的历史阶梯上回归和重现,是人类的现代梦想。

艺术的现代意味着艺术的日益多元化、多样化,而不是新的单一化,如某些人设想的所谓现代艺术的“一统天下”。传统乡土诗对田园牧歌的眷恋不也正是现代人回归自然的心声吗?这也是“绚烂之极、归入平淡”的更深层次的含义。

说到回归自然,有必要提及集中这首题为《自然》的好诗:“如果你累了/就那么自然躺下/风会自然来拂你/梦,是自然的香/自然的浓……”对“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的人们来说,这是对“自然”的最好解读。(作者:江岳)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07日 09:50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张青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