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为“和”而歌——评《命定》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命定》 达真著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1.11

《命定》 达真著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1.11

达真上世纪60年代生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并在那儿长大,外祖母是藏族望族后裔,一生颇具传奇,对达真影响至深。1984年,达真考入西南民族学院中文系,1988年返回藏区工作。从此沃土生根,笔耕不止。近年来,他的两部长篇小说《康巴》、《命定》相继问世,并且引起了文学界和读者的广泛关注。

当初小说《康巴》(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一经上市即引起轰动,《中国青年报》等近40家媒体争相报道,多家网站予以转载。有媒体报道称,《康巴》获得的关注和“待遇”几乎是前所未有,不仅文学名家如贾平凹、阿来、麦家等人都给予肯定,文学评论家也纷纷褒赞这部作品,一些业内人士更是把作者誉为“中国文坛的一匹黑马”……与阿来的《尘埃落定》所不同的是,《康巴》更为关注文化历史上的相生相容——作者通过全面、深入地思考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发展史,尝试构建起一个“交融与和谐”的宏大主题,把一片特定土地上藏民族与其他民族交往相处的历程展示给读者。

如果说《康巴》是借康定这个藏、汉、回多民族的交汇地来讲述各民族之间和谐相处的故事的话,达真的第二部小说《命定》则是借助藏人抗战的故事在讲述人类和平的价值了。该书取材于康巴籍战士参加抗日远征军的故事,书中讲述的藏汉各民族共同抗日的往事,历史性地验证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这个民族共同体,是命中注定的、是不可更改的。达真谈道:“我们可以从几千年的朝代更替中看到一个命定的逻辑:无论王朝如何更迭,统一的认同都是不变的。大中国的文化具有包容性和延续性。这与建立在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基础上的西方文明是有巨大差异的。国人必须意识到,大量西方知识体系中的评判规则,有很多是不适合用来评价中国的。因为,这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民族大家庭,不能容许有任何分裂的举动。无论用什么方式脱离这个大群体都将是不能让人接受的,中国各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是命中注定的,就像本书的主人公义无反顾地走向抗日战场、为国家洒热血那样,都是命中注定的……”他认为,《命定》里的抗日英雄们是继上个世纪西藏人民江孜抗英之后又一保卫中华的伟大亮点,值得颂扬,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团结精神。一位作家指出,达真的作品让我们又一次领悟了为什么“我们的抗战”实为全民抗战。当时光流逝,而我们习惯于遗忘的时候,达真的拾起就显得尤为珍贵。

但是,多年之后再来描写这场战争对达真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继续写枪炮里的宣泄?还是写读者一看开头就知道结尾的故事?作者借助《命定》里的主人公土尔吉一生的命运感悟来呼吁:“如果人类的一切纷争都采用暴力来解决的话,那必然是最可耻的行为,战争是暴力的形式,战争无疑是人类永恒的耻辱。”同时,《命定》还隐含着对人类过度欲望的深度焦虑,作者认为,“一个人、一个群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把自己的欲望延伸出了自己的疆域,用武力向外界号叫‘这是我的!’只要这话一出,罪恶之源便从这里开始了。二战时期的德国、日本侵略者就是超越这个欲望边界成为祸水的例证。”

有读者在阅读完《命定》后,认为该书的主人公达到了军人的最高境界——作为军人,首先必须痛恨战争,排斥战争,但是作为军人又必须铭记:只要地球上还有国境和疆界的存在,当你的祖国面临侵略者入侵时,你就必须义无反顾地拿起武器走向战场。

正是如此,小说的主人公土尔吉和他的战友们走进了《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这里面有中华民族生生不灭的精神,也是中华各族儿女救亡图存的根本所在。达真的小说道出了这一深刻的主旨。(作者:刘裕国)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07日 09:46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张青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