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活水与源泉——评“长征文化系列丛书”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读成都军区组织编写的“长征文化系列丛书”(国防大学出版社出版,分为《历史的决策——长征重要会议》、《催征的号角——长征诗词歌曲》、《指路的明灯——长征标语口号》和《殊死的较量——长征战役战斗》四册),深受教育和启迪。76年前,中国工农红军跨越万水千山,历尽千难万险,进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树起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留下了一笔可贵的文化遗产。

长征的灵魂是精神,精神的精髓是文化。“长征文化系列丛书”详细记载了红军长征期间党中央召开的32次重要会议,收录了红军官兵、沿途群众和后人赞颂长征胜利的3万多首诗词歌曲和上万条标语口号,艺术地勾勒了红军长征历史的全过程,再现了红军波澜壮阔的历史生活画面,为我们全面理解和把握长征精神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

长征途中召开的重要会议,是使红军从危难走向坦途、从失败走向胜利的重要转折。丛书系统、详细地介绍了这些重要会议的历史背景、经过与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及作用,从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正因为我党在每个重要关头都具有力挽狂澜的能力和魄力,才每每能在生死存亡之际修正航线走上正确道路,才使广大红军将士坚定信念跟党走。

长征实践催生的书籍、诗词、歌曲,是红军的赞歌,是流芳百世的历史文化强音。其中以毛泽东同志的作品最为突出,既有律诗、小令,也有长调,至今仍激励着千万诗词爱好者反复吟咏,汲取营养。“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以其雄壮优美的旋律,吟唱出灭敌之后跨越雄关的豪迈,形成了史诗的审美基调。《十六字令》三首中“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刺破青天锷未残”、“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等诗句,通过写意象、写具象、写象形等表现手法,有力地烘托出红军将士战天斗地的壮志豪情与必胜信念。“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等诗句,气吞河山,吐纳万象,描绘了红军一往无前、锐不可当的雄壮声威。正如“红军鼓动家”彭加伦所言:“红军中没有职业的诗人,也没有固定的歌手。我们的诗人和歌手是全体指战员……红军就是一个诗的集体,歌的阵营。”

长征途中红军留下的石刻、木刻和标语,是红军宣传群众、鼓舞斗志、瓦解敌军的重要武器,是历史文化的有力见证。红军所到之处的房屋墙壁上、岩石上,都留下了许多鼓动标语。如:“革命理想高于天”、“明知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我们是抗日的先锋队”、“拖死中央军,打死滇军,脚踏川军”等等,充分彰显了红军将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岁月的年轮沉淀了斑驳的痕迹,冲天的狼烟留下了悲壮的回声。今天,当我们思索一个生命究竟能承受多重的苦难,红军将士何以能够跋山涉水、爬冰卧雪、取得胜利时,其实答案早已不言而喻——伟大的事业离不开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必然蕴藏着伟大的文化。

红军长征已经过去76年,但长征中的重要会议、诗词歌曲、标语口号以其不朽的思想价值和文化价值,经久不衰地流传于世,具有光照千秋的历史价值。那烙印在中华儿女灵魂深处的长征精神和长征文化,已成为人民军队意志与品格的注脚,成为人民军队追求光明与胜利的象征,成为人民军队发奋图强、坚韧不拔、战胜一切困难的支柱。我们要将其继承下来、发扬下去,真正让长征精神和长征文化渗透血脉、融入灵魂,使之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作者:万勇)

发布时间:2012年08月29日 09:40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张青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