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页。
[2][英]安东尼•吉登斯:《全球时代的民族国家》,郭忠华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67页。
[3][英]安东尼•吉登斯:《全球时代的民族国家》,郭忠华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71页。
[4][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1789—1848》,王章辉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第64页。
[5]列宁:《第三国际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92页。
[6][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1789—1848》,王章辉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第66页。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61页。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56页。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页。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2页。
[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3页。
[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6页。
[13]魏特林是德国早期工人运动的著名领导者,空想共产主义者。魏特林主义实质上是一种空想共产主义,他强调理想的社会应该是一个和谐与自由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每个人都从事劳动,所得的产品大家平均分配。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30页。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38页。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37页。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41页。
[1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7页。
[1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0页。
共产党员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49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