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捍卫纯真世界——评《麦田里的守望者》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出生在纽约的一个中产家庭里,家境富裕,父亲是个犹太裔商人,曾想让他继承自己的生意,但塞林格还是更愿意以写作作为毕生之事业。他曾在军事学院、纽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处接受教育,不过看起来他显然不是一个好学生,除了在军事学院弄到了他平生惟一一张毕业文凭外,塞林格在其他地方的学习都没有毕业。在哥伦比亚大学时,塞林格选修了短篇小说写作课。从20世纪40年代起,他开始在报刊杂志上发表短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发表时,他已有20余篇短篇小说问世,在美国文坛已算得上小有名气。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塞林格惟一的一部长篇小说,1951年7月16日由利特尔·布朗书局出版,并迅速引起轰动。此后历经半个世纪的考验而长盛不衰,成为战后美国文学的一部经典之作。在60年代,研究美国文学的人言必谈《麦田里的守望者》,美国颇具影响力的“每月一书谈书会”也把它列为头号畅销书。迄今为止,这部小说已再版近百次,在全球销出几千万册,据说至今仍可每年销出25万册。由于这部小说非同寻常的影响力,“塞林格热”也波及全美,在美国学者伊哈布·哈桑所著的《当代美国文学(1945-1972)》中,塞林格被列为十大重要的小说家之一。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是一个只有15岁的少年,叫霍尔顿。在今天,这个名字已相当响亮了。当然以传统的眼光来看,霍尔顿远远算不上一个好孩子的楷模。在小说开始时,由于霍尔顿功课不及格,他已经第四次被学校开除,此后的故事便围绕着他在离开学校后的两三天内的经历来展开。霍尔顿害怕父母的责骂,不敢贸然回家,就在纽约的街头四处游荡。显然,这不是一次愉快的经历。霍尔顿人住龌龊的小旅店,泡夜总会,逛影院……眼里所见的却都是“假模假式”的人,比如影院里那些见了一些并不可笑的东西却笑得像魔鬼一样的男男女女,“没有见过任何优秀的、有脑子的人,听到的都是些无聊透顶的谈话。其间他还挨了一记老拳,更险些成为同性恋老师的骚扰对象。在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在这个苦闷的现代“尤利西斯”瞎逛了两天,在经历了一次孩子气的不成功的逃遁之后,他最终还是回到了家里。我们看到,在小说的结尾,霍尔顿已打算用功读书,做个乖孩子了。

二战后的美国是一个物欲横流的国度,物质财富急剧增长,同时这也是“冷战”开始、麦卡锡主义肆虐的时代,整个社会空气令人窒息。就在《麦田里的守望者》发表的同年,杰克·凯鲁亚克也开始了小说《在路上》的写作,两部作品都以一种近乎玩世不恭的态度书写了当时的年轻人的苦闷与不满。在《在路上》中的那些生活放荡不羁的年轻人,我们现在称之为“垮掉的一代”,如果霍尔顿没有回家去做一个乖孩子,他大有可能会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在那个时代里,人人仿佛都在埋头挣钱,没人肯停下来听听孩子的感受。霍尔顿是一个孤独而苦闷的灵魂,他那中产阶级的父母除了供他念书外,显然缺乏与他倾谈的兴趣。他从小敬佩的哥哥迪比去了好莱坞,卖身为电影公司写剧本,用霍尔顿的话说,“当了婊子”。学校呢?也不是纯洁的象牙塔。孩子们受教育的目的与崇高的理想无关,只是为了出人头地,以便将来买辆卡迪拉克。霍尔顿四周的同学早丢了童真,一天到晚干的就是谈女人、酒和性;再说人们还在搞下流的小集团。表面上看是学校将霍尔顿扫地出门,其实是他早厌倦了里面的一切,是他自愿的逃离。当霍尔顿在纽约游荡时,他在这里倒是有比学校多得多的与人交流的机会,舞厅里的金发女郎、出租车司机、萨丽、学长路斯、老师安多里尼……甚至有一个妓女。不过每一次谈话的效果显然与霍尔顿的期待相去甚远。当然了,其中也不乏精彩的话,比如他所尊敬的老师安多里尼引用的那句名言“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这是成人世界里的真理,不过霍尔顿打心眼里不同意。

 坏孩子霍尔顿的心里自有一个伟大的理想,那就是在肮脏的成人社会里,捍卫孩童世界的纯洁。霍尔顿用一个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他的理想:他想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站在悬崖边上,看守住那些像他那可爱的妹妹菲芯那样的、在麦田里做游戏的孩子,不让他们有堕下悬崖的危险,“我知道这有点异想天开,可我真正喜欢干的就是这个。”读到这里,我们才会明白,原来小说的名字是这么来的。尽管这理想看上去非常孩子气,不过却真实地表达了战后美国许多青少年的心声,引起了他们强烈的共鸣。这是一部真正让“青年们期待已久的书”。当时不少青少年在读过小说后,纷纷留起了平头,倒戴鸭舌帽,在大冬天里穿薄风衣,模仿着他们心目中的偶像霍尔顿。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以霍尔顿自述经历的形式完成的,里面的叙述口吻也确实准确而到位地传达了一个敏感、苦闷和带孩子气的青少年的内心世界,就好像小说的作者本人就是一个同龄人。从这一点来说,塞林格不愧是个极富天才的作家,他对青少年的心理真是揣摩透了。无怪乎在小说发行10年之后,美国文学评论家格兰维尔·希克斯说道:“我深信,在千万个美国青年的心目中,对塞林格要比对其他任何作家更为亲近。”

然而,对于《麦田里的守望者》,叫好之声历来并非全部。很多批评者认为本书的主人公满口脏话,读书不用功,抽烟、酗酒、说谎、搞恶作剧甚至召妓等坏事无一不沾,实在有悖道德,因此,美国的某些图书曾一度将这部小说列为“禁书”。80年代,英语教师理事会所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在美国中学最经常查禁的10部书中,《麦田里的守望者》高居第二位。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在刺杀摇滚歌手约翰·列侬、里根总统及女演员丽贝卡的三名凶手的口袋里,都无一例外地发现了《麦田里的守望者》。不过,凡此种种,并不能抹杀我对这部书的印象:这是一部好书。如同其他很多曾经或正在被禁的伟大作品一样,无论是写作动机还是全部内容,都无可厚非,关键看你怎么去读它,因为我实在无法对“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样纯洁的理想产生任何非议。要是某些人竟然能从这部小说中得到杀人的授意,那不是塞林格的错,肯定是那些人的心态出了问题。

正当塞林格因《麦田里的守望者》轰动文坛,声誉日隆的时候,他却选择了过一种隐士般的生活。他在新罕布什尔州乡间购地筑屋,平时深居简出,几乎断绝了与外界的联系,仿佛在躬行他的主人公霍尔顿的遁世理想。这样的生活持续长达数十年之久,人们都对他的生活感到好奇,但没人知道他究竟在做什么。光从这一点来看,塞林格的确要算得上是当代美国文坛最为古怪、最为神秘的作家了。有的评论家甚至说:“塞林格的声誉,有一部分是基于他故弄玄虚,不让人们接近。”这话也似乎不无道理。(作者:王文湛)

发布时间:2012年08月27日 09:22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 编辑:张青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