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往事与陈思——评《文学和生活回忆录》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提起屠格涅夫,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猎人笔记》和《父与子》等思想小说,或者《春潮》、《初恋》等抒情中篇和散文诗,其实,《文学和生活回忆录》也不失为屠格涅夫的一部重要作品。
  屠格涅夫一生留下大量回忆录性质的文字,但只有这部《文学和生活回忆录》由他自己生前亲自编定,共收文12篇,大多写于19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屠格涅夫的长篇《烟》于1867年发表后,与他此前的《前夜》和《父与子》一样,在俄国文坛引起激烈争论,此次争论似乎更让作家焦虑,因为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同时得罪了读者的左右两翼”。因此,以写作回忆录的方式把自己的“往事与沉思”和盘托出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在初次发表《文学与生活回忆录》的《代前言》中,屠格涅夫写道:“我很想和读者谈一谈,希望哪怕能够告诉他们25年积聚在我心中的一小部分往事。”
  这些“往事”如这部回忆录的题目所指,可分为“文学”和“生活”两部分。文学艺术的回忆录有5篇,即《普列特尼约夫家的文学晚会》、《回忆别林斯基》、《果戈理》、《阿尔巴诺和弗拉斯卡蒂之行》和《关于〈父与子〉》;对“往事”的追忆有6篇,即《戴灰色眼镜的人》、《我们的人派来的!》、《特罗普曼的处决》、《关于夜莺》、《贝加兹》和《海上失火记》。前一组回忆录似乎更为后来的研究者和读者所重视,尤其是《回忆别林斯基》和《关于〈父与子〉》这两篇。如它们的中译者张捷所言:“所有这些作品一方面为我们了解这位杰出的作家和他的某些同时代人的生活经历、思想政治观点的演变和创作道路的发展提供了翔实的材料,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更正确地理解他生活和创作的时代的特点以及社会思潮的起伏和文学的发展状况。”(《屠格涅夫回忆录译序》,见《屠格涅夫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屠格涅夫的“生活回忆录”,尤其是他描写法国生活的篇章则受关注较少,但若从纯粹的散文阅读而言,从探究并把握屠格涅夫真实的生活态度和存在意识的角度来看,这些文章似乎更为有趣,比如《特罗普曼的处决》。1870年1月19日,屠格涅夫应法国作家迪康之邀,从头至尾近距离观看了对巴黎杀人犯特罗普曼的处决过程,写下了这篇“有史以来最为恐怖的死刑描述之一”(俄国文学史家米尔斯基语)。这篇中文不足两万字的散文,读来却觉得十分漫长。作为一位“旁观者”,屠格涅夫不停地徘徊于“室内”和“室外”,用各种细节和插笔来延缓叙事时间。在整个叙述过程中,屠格涅夫不断写到他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写到他刹那间消散的睡意、不自然的好奇、不时涌起的厌恶和被触动的良心。在这篇散文的结尾,作家这样写道:“而死刑本身——它能证明本身是有理的吗?我没看到这样的场面给了人们以什么样的印象;而且这种似乎是有教育意义的场面本身也完全没有为人们所看见。……最后还有我,我得到了什么?得到的是在看见这个善于显示自己蔑视死亡的杀人犯、精神上的畸形儿时的一种不由自主的惊奇的感觉。难道立法者会希望给人产生这样的印象吗?在这些以经验为根据的反证面前,还能谈什么‘道德目标’呢?”
  正是这样的感受,使《特罗普曼的处决》有别于猎奇性质的新闻报道,而成为一篇关于人在直面死亡时的哲理思考。我们究竟有无权利心平气静地目睹他人的死亡,即便这个即将死去的人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杀人犯?死刑这一惩罚方式究竟能给其他人带来多少“教育意义”?与屠格涅夫的被触动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围观者的冷漠和狂欢,是行刑者的一丝不苟,甚至是受刑者本人的无动于衷。在以往关于此文的评论中,人们常常会提及屠格涅夫悲悯的“人道主义”,其实,屠格涅夫在文中所表达的并非对那位杀人犯的同情,甚至并非是“取消死刑”的建议,而是对“杀一儆百”这一人类自古就有的惩罚方式之道德基础的质疑,是对人们究竟该以何种方式面对他人死亡这一极端问题的存在主义意义上的思考。
  《文学和生活回忆录》是屠格涅夫散文风格的集中体现,其富含哲理的内涵、真诚自然的心态、细致入微的细节和舒缓从容的节奏交织一体,构成大手笔散文之典范。(作者:刘文飞)

发布时间:2012年08月24日 09:26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张青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