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让理论打动群众心扉的佳作

――读《理论热点面对面(2006)》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党的十六大以来,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又全面启动了新一轮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热潮。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及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等等。让理论创新的新成果及时地为广大干部群众所接受,迅速地转化为推动实践创新的巨大力量,这是我们广大理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正是为了这样的目的,中宣部理论局在今年又组织编写了第四本通俗理论读物――《理论热点面对面(2006)》。

  去年,读了《2005:理论热点面对面》,我曾经谈过这样的感受:这本书的最大特点,是直接反映最新的理论创新成果,直面当今社会热点问题,化抽象为直观,化繁复为直白,化理论家的事为老百姓的事。这次读了《理论热点面对面(2006)》,感觉它在保持上面的特点之外,又有了新的探求,那就是在让理论打动群众的心扉上下了一番功夫。

  让理论打动群众的心扉,是时代的需要,是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从整体上提高民族素质和民族思辨能力的需要。《理论热点面对面(2006)》的作者们,是怎样让抽象的理论化作打动群众心扉的力量的呢?

  第一,缩短了理论同群众的距离感。打开这本书,就有一种扑面而来的清新感。一幅幅形象鲜活的图片、图表,不仅使人感到亲切直观,还能领略到浓郁的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这些新巧的设计,一改理论书籍使人隔膜的感觉,让你感到亲切、轻松。这种清新感还体现在题目上。请看:“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从个人所得税标准的提高说起”,“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从‘居者有其屋’到‘居者优其屋’”,“‘民工潮’与‘民工荒’的背后”……这些紧扣当今热点的话题,一改理论书籍令人生畏的感觉,引得你不能不先睹为快。

  第二,拉近了群众对理论的认同感。与一般的理论书不同,这本书是写给群众看的,阐述的理论也是从百姓身边的事开始的。这样写的目的,不单是要使一般读者看得懂,还要让他们懂得一个道理:原来理论上说的,都是和百姓平常生活、切身利益相关的事。从“不相干”到“相干”,这就拉近了群众对理论的认同感。比如,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十一五”规划能给群众带来什么样的实惠,书中作了详细的列举,以此说明这个规划是体现了百姓期盼、顺民心、得民意的好规划。又比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底“新”在哪里,对农民群众会带来哪些好处,书中也有详细的说明。透过这本书的字里行间,不难感受到在这些作者心里面装着群众,能够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为他们答疑解惑。理论有了群众,群众就能认同理论。

  第三,提升了理论同群众实践的互动感。这是使群众对理论产生亲近感、认同感的最终目的。也是我们常说的,理论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作推动实践的物质力量。书中不仅列举了“十一五”规划将会给群众带来的好处,还着重谈了怎样使其实现的问题,特别强调:“我们每个人既是‘十一五’规划的受益者,也是未来五年宏伟蓝图的实践者”;不仅列举了新农村建设的好处,还着重讲了如何建设的问题,同样强调:“亿万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不仅分析了怎样正确理解社会公平问题,正确认识看病难看病贵、上学难上学贵等问题,还着重谈了现阶段如何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怎样使农民和城市居民看病不再愁、怎样让每个贫困家庭的学生上得起大学的办法和途径。这样做,不但对读者认识当前社会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有很大的帮助,更主要的是灌输了一种自我责任意识和积极参与意识,那就是:解决问题的出路,不仅靠政府,靠社会,还要靠自我的努力,要靠政府、社会和亿万群众一起奋斗。在中共七大的闭幕式上,毛泽东曾经讲了一个故事,叫做“愚公移山”。通过这个故事,讲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不但要有先进的理念“挖山不止”,还要以自己的理念和行动来感动“上帝”,动员全国人民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山。如今,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的征途上,更需要我们认真做好这个工作。在这一方面,《理论热点面对面(2006)》带了个好头。让我们理论工作者行动起来,多在打动群众心扉上下些功夫,以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和人民。

(摘自:人民日报2006年8月9日 第08版 )

(作者:李捷)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06日 20:14 来源:人民网 编辑:雍莉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