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美军档案如何解密“上甘岭战役”

——读《解密上甘岭》有感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还记得那首脍炙人口的歌吗?“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众所周知,这首歌名叫《我的祖国》,是电影《上甘岭》中的主题歌。提起上甘岭,众多文学艺术作品都反映过,那里的英雄人物更是不可胜数:黄继光、粟振林、孙占元……由于篇幅所限,我们所知的电影《上甘岭》仅仅是这场战役中的一个局部反映,从史实的角度来说,这场持续43天的战役,美军、韩军及所谓的联合国军直接投入兵力6万余人,我军也投入5万余人,如果加上炮兵、空军等那就更多了。这场规模空前创造了许多战争之最的纷争是如何从最初的小规模战斗发展成为一场大的战役的呢?敌我双方在调兵、布防及攻坚战中又有如何体现呢?读了《解密上甘岭》一书,对这场惊心动魄气壮山河的战役便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这本书有诸多特色,概括起来有三点值得回味。

  首先是作者的严谨求实。本书作者张嵩山是位军旅作家,许多作品获得军内、省内及国家级大奖,1993年他创作了《血祭上甘岭》一书,重印时更名为《摊牌——争夺上甘岭纪实》,这部书曾获全军文艺“新作品奖”一等奖、江苏省首届紫金山文学奖、第四届空军“蓝天文艺创作奖”优秀作品奖等等,被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公认为表现上甘岭战役最为客观最为全面的作品。时隔十年之后,他接触了许多曾参加这场战役的将军们,同时也看到一些美国内部出版部分将军的回忆录,以及解密的美军档案,收集到许多上甘岭战役的最新资料,尤其是认识了美国一位专事收集上甘岭战役资料的人士,经双方交流,对这场战役有了全新的认识,同时也修正了一些当年的谬误,于是有了重新撰写上甘岭战役的创作欲望。

  其次是作者对历史的尊重。在本书创作过程中,作者采纳了国内外我方、友方甚至于当年敌方档案资料中的诸多记载,以战役发起推进的时间为顺序,客观、公正地再现了我军、美军及韩军各方军事部署、战略安排、战术设定。书中的描写既注重我方战士克服武器装备的落后,发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与强劲的对手进行殊死拼搏的动人场面;同时也客观说明美军凭借武器装备的优势,以一场现代化的立体作战声势,给我军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另外也首次对韩军进行点评:韩国军队原先都是抓来的民夫,未经任何训练就拉上战场,作战能力当然极差,然而上甘岭战役后期,在美军兵源不足的情况下,将韩国征召来的民夫进行严格训练,精心挑选,后来上阵地参战的韩国士兵战斗能力极强,作战中的顽强与我军相比毫不逊色。正应了那句老话:只有顽强的对手,才能显示出更加顽强的我们。

  对整个战役的分析评述是本书的第三大特色。作者从军事角度对敌我双方指导思想和战役进程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例如战役的起因是什么呢?其实在战役尚未开始我军就已发现对手调兵遣将频繁,然而这场即将到来的攻势主攻方向在哪里呢?我军经过详细的分析,但从没有想到主攻方向竟然是上甘岭。为什么呢?因为上甘岭乃是一系列高峰前的一个小山头,地形并不险要,军事价值亦不很强,直到战斗打响两天后才判明。那么美军为什么会挑选这么一个地方作为主攻呢?因为美国国内已有争议,当时美国政府以停战谈判为主要外交努力手段,然而个别将军却想着发动一些局部小规模战斗,一方面不致引起大的反响,另一方面也想为他们的谈判增加筹码。可是没想到竟然如滚雪球般越打越大,投入的兵力越来越多,从而演变成了一场在世界上都极为有名的为众多军史专家研究和探讨的战役。

  上甘岭战役以我军的全胜、美军的失败而告终。对于这场战役,我军是当作一场大捷来宣传的,而在美军,以及韩军和其他参战的所谓联合国军中,对这场战役的态度十分耐人寻味:有的讳莫如深若无其事,有的仅是片言只语一笔带过,有的实在是躲不过了,便轻描淡写避重就轻。一座小小的上甘岭,在战役中早已是硝烟弥漫寸草不生,战争过后,回首整个过程依然令人回味无穷。我们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我们热爱和平,我们渴望幸福,我们正在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然而一旦有人想破坏我们的生活,我们将义无反顾拿起枪来保卫我们的家园。正如《我的祖国》歌曲中唱道: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他的有猎枪。今年正好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60周年,让我们记住60年前的那场战斗,记住那些为国捐躯的先烈。(作者:周琦)

发布时间:2012年08月09日 09:16 来源:人民网 编辑:张青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