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走近宋庆龄的后半生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走进宋庆龄的后半生》

《走进宋庆龄的后半生》

“此物君宜之,青花白地瓷。铮铮鸣劲骨,落落绘灵姿。壮节平生愿,为民肝胆痴……”这是路易·艾黎赞颂宋庆龄的诗句。的确,用精致典雅的白地青花瓷来比喻宋庆龄的容貌与品格是极其贴切的。作为二十世纪中国最伟大的女性,她有着柔美娴雅的外表,更有着刚毅果决的内心。她把自己的命运与中国——这块生身之地上繁衍了几千年的中华民族紧紧相连,她崇高的情操受到了包括敌对势力在内的普遍尊重。宋庆龄,就是这样一个人。

少年时代的宋庆龄留学美国,在海外最早发出了一个女性对辛亥革命胜利的欢呼;青年时代的宋庆龄不顾整个家庭的反对毅然与孙中山结合并与之相濡以沫整整十年,夫妻二人共同为中国的和平、民主、统一而携手奋斗;中年时代的宋庆龄为了捍卫孙中山的主义和自我的理想信念,与整个家庭为代表的政治势力决裂,在白色恐怖下全身心地投入到民族自由和解放的伟大事业中,辛劳不已……可以说,她的生命带有极其强烈的传奇色彩,某些经历甚至比小说更加曲折动人。

然而,在熟悉她前半生事迹的同时,人们对宋庆龄后半生的故事却知之不多。这与多年来宋庆龄后半生可见资料的匮乏是有关的。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除尚明轩与唐宝林合著的《宋庆龄传》外,严肃的宋庆龄传记作品还有刘家泉、吕明灼、陈漱渝、爱泼斯坦等人的同名著作。可以说,它们是宋庆龄研究材料的集成,在很大程度上丰厚了宋庆龄的史料,对宋庆龄的宣传和研究作了些许多工作。但这些书中内容前半生详细,后半生简略的头大尾小的问题始终无法摆脱。这本由尚明轩、魏秀堂撰写的《宋庆龄的后半生》,作为国内第一本集中描写建国后宋庆龄的人物传记,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这个空白。

《宋庆龄的后半生》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深沉、典雅、精致的封面。封面上的晚年宋庆龄正在深夜暖暖的灯光下伏案写作,这样的镜头似乎概括了建国后宋庆龄的一种常态。书的右侧印着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何鲁丽题写的书名,两边辅以暗橙色花纹,娟秀蕴藉。书中配有上百幅珍贵的历史图片,图片分为两部分,一部分随文字走,一部分作为铜板印刷插在书前和书中,其中有相当一批照片如宋庆龄坐在牛车上视察、宋庆龄和邓小平送别周恩来、工作人员给宋庆龄整理遗容等均属于首次发表。在读图时代的当下,它们带给了读者一种别样的滋味和体验。

当然,作为传记,最重者还在文字。开卷细读,读者会发现,作者是本着极其严肃的写作态度写作的。“无一字不无来历”是作者追求的史学境界,无论一手材料还是二手材料、已经公开材料还是未曾公开材料,尚先生和魏先生均对其出处作出了篇后注释;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他们也在对其作了页下注解。严谨性和真实性是这部传记区别于很多同类题材传记的一大特色。

建国后宋庆龄的人生经历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作为国家重要领导人之一的她实际的地位与作用怎样,长期作为党外人士的她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如何,在特殊年代里宋庆龄处在一种怎样的思想与情感状态,即将辞世之际她有什么顾虑与挂念?等等等等,诸如此类,读者都可以在书中找到答案。

全书分为七章,第一、二章继往开来,在讲述宋庆龄解放前夕直至开国时期境况的同时,也回溯了她建国前几十年的奋斗历程。第三、四、五章分别阐述了宋庆龄的国内活动、国际活动和妇女儿童工作几个方面,这也囊括了建国后的她作为国家领导人的基本工作重点。而书中最为重要和精彩的部分,无论从内容深度还是从思想深度上讲,主要集中在全书的最后两章,也就是第六和第七章。

“岁寒知松柏而后凋,国难见忠贞之志。”宋庆龄的一生都是如此:越是条件艰苦,越能见出她的高洁与坚贞。置身建国后逐渐升级的“左”的思潮和政治运动,她有过短暂的善意的迎合、赞许,有过困惑和迷茫;而最终,她选择坚持自我独立的人格进行冷静痛苦的反思,对眼前的不合理现象发出了质疑与批判。当然,她表达看法的途径是多样的,有时是婉转曲折的。她会与工作人员们谈心,给亲朋故旧们写信;但到万不得已之时,她也会挺身而出保护同志,甚至直接上书党的最高领导人坦言己见。今天重温宋庆龄的这些言谈,相信读者都会为之感动而心生敬仰。宋庆龄从不随波逐流,青年时代,她可以违逆父母为了爱嫁给孙中山;中年时代,她可以与整个家族决裂为了理想独自前行;到了晚年,她依旧洁身自好,不卑不亢,为了真理和正义宁愿保守一份可贵的孤独。

书中带给读者的不是一个扁平、抽象、高大全的宋庆龄,而是一个丰厚、复杂、充满矛盾的宋庆龄。书中的宋庆龄是柔美的,又是刚毅的;她爱读书、爱画画、爱音乐;她极重亲情,虽然和家族政治上决裂,可那种割不断的血脉情感始终在缠绕着她;她极重友情,几十年过去,她对待朋友所秉持的永远是一颗温暖的心。她忠于爱情,面对挥之不去的诽谤谰言,她愤怒到可以破口大骂造谣者,甚至即将临终之际,还要亲笔留下文字,记述自己与孙中山先生交往的经历;她忠于理想,在人生中最后一封写给中共中央的信里,她记挂的还是国家的未来和人民的幸福。

在书的最前,作者用已故学者黎澍的一篇遗文为序。序中,黎先生将宋庆龄评价为“一个完人”。此种观点或许会招致异议。其实,莫忘了黎先生在其后还有一句评价——“一个真正的人”。世间岂有完人,然“真正的人”又有几多?细细品味,从这个意义上讲,宋庆龄死后被誉为完人,是当之无愧的。

一本书,带你走近宋庆龄,走近她生活的年代,走近她火热的心。(文/王一珂)

发布时间:2012年07月25日 10:16 来源:中国网 编辑:雍莉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