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马海德:第一个加入新中国国籍的外国人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海德姆和斯诺一起奔赴陕北

  1933年11月,23岁的乔治·海德姆来到上海,那时他刚刚从瑞士日内瓦医学院毕业并取得博士学位。作为一个美籍黎巴嫩人,海德姆1910年出生于有“水牛城”之称的纽约州布法罗市。

  来到上海后,海德姆开始研究当时流行的“东方热带病”,先是在上海广慈医院和美国同仁医院工作,后来自己开设了一家诊所。本希望他回美国工作的父母在知道他到中国时,就提出了疑问:“中国那么远,你何时才能回来?”然而,海德姆一踏上中国的土地,看到民不聊生的社会状况后,就决定留下来。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结识了路易·艾黎、史沫特莱等人。

  海德姆与在公共租界担任工厂督察的新西兰朋友艾黎一起,走进几十家工厂进行职业病调查。接触底层弱势群体的悲惨生活后,海德姆体会到,穷人需要的不仅是药片,更需要的是医治社会的病症。在上海,他看到了国民党在虹桥机场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青年。他从史沫特莱那里阅读了《中国红军在前进》一书,知道了江西苏区的消息,知道了中国红军和共产党领导的苏区的新生活。史沫特莱告诉他,仅仅靠行医救死扶伤“是不够的,我们应该做更多的事情来帮助中国人民改变这个黑暗社会,使广大劳苦大众都能得到医疗照顾”。从此,海德姆一边行医看病,一边开始像史沫特莱一样拿起笔来报道中国。海德姆开始从一个同情者变成一个革命者。

  当海德姆主动向艾黎提出要为中国革命和中国人民服务的时候,得到了宋庆龄的大力支持。这样,他的诊所就成了中共地下党组织的一个联络点,经常接待一些特殊的“病人”。他的私人汽车穿梭于上海的大街小巷,成了地下党流动的联络站。与共产党的接触,令海德姆更加向往苏区。

  1936年夏的一天,海德姆接到了宋庆龄的一封信,说请他当晚一定要去她那儿一趟。晚上,海德姆如约来到宋庆龄处。一进门,宋庆龄就紧握着他的手说:“我要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你的愿望马上就要实现了!”

  宋庆龄告诉海德姆:“中共中央给上海的地下党组织发来密电,嘱咐邀请一位诚挚的西方记者和一位医生到陕北苏区访问调查,了解他们的抗日主张和战斗生活。经过协商,中共中央同意你和另外一位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一起去。”说罢,宋庆龄对他们的这次陕北之行作了具体安排。就这样,海德姆和斯诺登上了北上的火车,开始了冒险之旅。

  海德姆的箱子里,有宋庆龄捎给红军的药品和医疗器械,藏有第三国际关于发展统一战线的文件,还有鲁迅捎给毛泽东的一根金华火腿。

  在西安,海德姆和斯诺与一位自称“王牧师”的人接头。这个“王牧师”其实就是大名鼎鼎的“红色牧师”董健吾。

  三天后的早晨,天刚蒙蒙亮,“王牧师”和红军联络员刘鼎护送斯诺和海德姆乘东北军的军车离开西安。小车在公路上疾驰,最后在郊外的一个路口停了下来,一辆早已准备好的军用大卡车停在前面。

  经过几天的颠簸,海德姆、斯诺赶到安塞县白家坪陕北红军前敌指挥部。7月9日,周恩来接见了他们,并给他们拟订了一张考察日程表。周恩来说:“我们知道,你们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我们欢迎你们到苏区来访问。”随后,海德姆和斯诺就带着一张陕北革命根据地的草图,骑上马到保安县(今志丹县)见毛泽东去了。

发布时间:2012年07月24日 15:00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编辑:曹征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