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红岩》血与火相交 伴我人生风雨四十载

——读《红岩》有感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任脚下响着沉重的铁镣,

  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

  我,不需要什么“自白”,

  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

  清楚的记得中学时代的一次朗诵比赛中,当我一脸泪雨的朗诵完小说《红岩》中陈然烈士的这首诗时,台下响起的雷鸣般的掌声。担任评委的老师们一致以感情投入为由,给了我第一名。这首诗及小说《红岩》,一直在我心里,并伴着我走过了四十多年人生的风风雨雨。

  读书有两种境界。一种是站在岸上,一览河中的画舸白帆,对书中的故事、情节乃至语言、章法慢慢地读,细细地品,完全是一个旁观者的姿态,这叫岸边观火。一种是如浴河中,拍浪戏波,将心和情完全融入书中,和书中的人物同欢乐,共命运,休戚与共,血肉相连,这叫水乳交融。我读《红岩》,属于后者。

  《红岩》出版并热遍全国时,我正读初三。尽管老师和父母严令中考前不许读课外书,可我还是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读完了它。江姐的忠贞,徐鹏飞的凶残,小罗卜头的天真,深深地感动着我而泪濡枕巾。以致我不得不用撒谎来欺骗询问的母亲。许云峰,江姐,成岗这些书中的艺术形象像大山,在我面前矗立;又像良师,在我心里点拨。少年稚嫩的心被他们占据着,熏陶着,并沿着他们的指向,憧憬着高天远地,烈火红旗。

  二十岁,人生的最美好的岁月。根据《红岩》改编的歌剧《江姐》中,阎肃老师对英雄的理解,对歌词的锤炼,对韵律的揣摩使我第一次领略了歌词艺术对人心的震撼力量。一曲《红梅赞》响彻江南塞北。以至四十年后的今天,我一坐在钢琴前,手指简便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歌剧《江姐》中那些耳熟能详的旋律并情不自禁的引吭高歌。心中立马会想起《红岩》中那些血与火的篇章。

  去年春天的一个晚上,我从电视节目中观看了重庆渣滓洞烈士纪念馆的工作人员演出的根据《红岩》改编的诗表演,《红岩》中的英雄人物又一次闪现在我的脑海里。听着那激越的声情并茂的诗朗诵,花甲之年满头白发的我泪流满面,哽咽难禁。五岁的小孙女儿不解的望着我后,又晃着我的肩头,连声说:“爷爷莫哭!”“爷爷莫哭!”

  我知道,《红岩》创造的人物形象已融入了我的心中,他们伴随着我,走过了四十年人生旅途,并会继续伴着我向前走。

 

发布时间:2012年07月24日 10:53 来源:人民网 编辑:雍莉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