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读小说《雷锋》:用平凡书写伟大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在雷锋离开我们50年后,用小说的形式去表现他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是对雷锋最好的纪念,也是一次艺术的挑战。半个世纪的精神积淀和价值认同,雷锋精神已经定格在亿万人的心中,成为一种具有感召力的“信仰的旗语”。在这样的历史语境中创作一部雷锋题材的长篇小说,要把准思想价值定位,同时又要写出有异于他人笔下的“这一个”,产生艺术的感染力,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来自雷锋故乡湖南的两位作者谭仲池、彭海燕迎难而上,他们创作的长篇小说《雷锋》(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在英雄叙事的文学探索上,彰显出自己的艺术特色,让半个世纪前那个平凡而又伟大的雷锋又一次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用生活镜像的历时性叙事还原成长细节,让滋养人物的生活沃土衬托出英雄成长的生命长度、性格厚度和意义深度,是该小说给我们的第一个深刻印象。《雷锋》开篇从主人公7岁那年为被逼自缢的母亲送葬写起,至22岁在一次出车事故中不幸牺牲结束,分别用“黎明前”、“日出”、“青春梦”、“霞满天”四部33万多字的篇幅,生动展现雷锋短暂而伟大的一生。那些还原成长的生命细节与人物生活的社会背景融为一体,让雷锋性格的塑造有了岁月风华的支撑。在那个暗无天日的社会里,雷锋的父母、哥哥和弟弟先后被苦难和压迫夺去性命,他在7岁时便不得不外出乞讨、给地主家看猪,受尽凌辱,在乡亲们的接济下勉强熬过了苦难的童年,迎来了翻身解放后扬眉吐气的好日子。“日出”后的青春岁月,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每一条战线上,无论是治沩工地、团山湖农场、县委会当秘书、远赴鞍钢当推土机手,还是后来应征入伍当汽车兵,雷锋无不干一行爱一行,走到哪儿都把生命的光和热撒播到哪儿。小说让“一切的生灵,一切的萌动,一切的蓬勃,都浸沐在一个伟大灵魂放射的生命光辉里。”

  高远的精神指向与近邻般的人间情味的相互渗透,是该小说英雄叙事的又一个艺术视角。雷锋是英雄,但首先是平凡人。为塑造平凡与伟大、常人与英雄之间的艺术张力,这部小说在雷锋崇高的精神世界中点滴渗透着真挚的人伦情愫和人性温暖,让人物描写充满人情味和人性美。作为一个备受地主老财欺凌的孤儿,雷锋从小在乡亲们的照料下得以存活,他幼小的心灵早已埋下爱与恨的种子。翻身解放的命运转折让他对党、对毛主席怀有深深的感恩之情,对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始终秉持一份关爱、友善和虔敬之心,总是把自己的一切无私地奉献他人。他与家乡姑娘王俐伶之间的感情描写是作品分外动人的部分,他俩在劳动生活中建立起来的真挚爱情苍天可鉴,但王俐伶担心自己父亲的出身会影响雷锋的前程,为了心爱的人,硬是强咽苦果,断绝了与雷锋的联系。雷锋在牺牲前回乡探亲时得知王俐伶嫁给石柱子后,“他的心像被蛇咬了一下,那样撕裂肝胆般的疼痛”,但他控制住瞬间的绝望,含泪说:“哦,她结婚了啊,我说何解她总是不回信呢……”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有情有义、有血有肉的雷锋,其丰富的心灵世界与邻家男孩般的可近可感、可亲可爱,大大增加了雷锋精神的艺术质感。

  将传统优秀品质融入时代元素以体现励志主题,让雷锋形象富含寓意深远的审美价值,也是这部小说在英雄叙事上的又一尝试。雷锋身上凝聚了我国传统的优秀品质,小说描写自然不能脱离雷锋大公无私、奉献社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善行义举,这些“一辈子做好事”的行为被称作“雷锋精神”,是我们都很熟悉的。小说在表现雷锋的这些事迹时,不是流于记录这些事情本身,而是注重发掘这些事迹背后的历史和人格的内在动因,以揭示“英雄之所以是英雄”的励志主题。比如,雷锋小学毕业升初中,按照成绩他完全可以考大学,但他放弃了,理由是响应党的号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再比如,好好的县委书记的秘书不当,却去了治沩工地,又去团山湖开拖拉机垦荒;成立人民公社后他可以当公务员,却再三要求去气候恶劣的北方投入钢铁建设大业。他立志要当兵,也是为了保家卫国,实现青春梦想。社会的需要和时代的召唤永远是雷锋人生选择的前提,也是雷锋精神的源泉。该小说以这样的英雄叙事方式表达励志主题,既深化了小说的意义,也丰富了雷锋的形象。

发布时间:2012年07月24日 10:4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编辑:雍莉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