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理论热点面对面》现象解读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初春的北京,欲暖还寒。
  一则来自出版界的喜讯,带来了春意,使人心头一热:由中宣部组织编写的《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011》自去年8月出版发行以来,短短半年时间,发行达到400万册。
  如果不读这本书,人们一定认为这是一个奇迹,因为在阅读方式多样化的时代,少有一本书能如此被人青睐;如果翻阅这本书,人们又会觉得这不是一个奇迹,因为这样一本好书,广受欢迎,实属情理之中。
  独特的“理论热点面对面”现象
  “给你讲讲我去年出差途中遇到的两件趣事。”面对记者关于《理论热点面对面》的采访,南开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侯欣一教授并不正面回答,却讲起了故事:去年8月份出差去西安,他在火车上遇到一位认真看书的中年妇女,仔细一看,是一本《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011》。11月份出差去深圳,和他邻座的一位小伙子坐定之后,从背包里从容地掏出一本书阅读,他定睛一看,又是《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011》。
  自出版发行以来,《从怎么看到怎么办》已成为很多人的床头必备书,有些单位一次性购买上千册,送给每位员工。而记者的一位同学在生日当天,收到了3本《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011》,原来他的3位朋友不约而同地把这本书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了他。
  让我们来一次时光的回溯:数年前,有同志提出,能否编写一本类似《大众哲学》的小册子,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深入浅出地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中央领导同志对这一建议高度重视,作出重要指示。于是,2003年,第一本以“理论热点面对面”命名的通俗理论读物诞生了。
  好的东西总是格外惹人关注。兴许当时很多人都没有想到,就是这一本薄薄的小册子,如今出落为一种独特的“理论热点面对面”现象,蔚然而成出版界一道绚丽的风景;“理论热点面对面”也成为出版界一个响当当、人们打心眼儿里喜欢的品牌。
  这样一个品牌,自然成为各大书店争相引进的“香饽饽”:很长一段时间里,走进北京图书大厦的大门,最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组“特别推荐书架”,书架上摆放着前些年出版的“理论热点面对面”系列:《七个怎么看》、《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等书目。而对于《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011》,由于售卖格外红火,书店为此设立了图书专架,摆放在热门书刊的最中间位置。
  小小一本书,拨亮心中一盏灯
  “我们农民可以依靠自己的土地致富,我们村离县城很近,蔬菜种植规模不大,只要在农超对接上下足工夫,村民们通过种植大棚蔬菜一定能行!”
  这是四川省兴文县古宋镇双凤村党支部书记陈家全在收看了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根据《从怎么看到怎么办》通俗理论读物拍摄的同名电视专题片后得到的启发。陈家全说:“电视片让我的思路顿时开阔了许多,以前苦于找不到带领群众致富的道路,现在总算有了眉目。”
  陈家全的话,再次深刻印证了马克思的那句名言: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便会变成物质力量。
  来自北京市丰台区花乡社区的居民常志静是一位被《理论热点面对面》“掌握”的群众。不仅如此,她还作为北京市的宣讲员,义务向人们宣讲书中的道理。有一次,在向群众宣讲国家推出的“主体功能区”战略时,她形象地打了个比方:如果把我们国家比作一个大家园的话,“农业生产区”就像是我们这个家园中的厨房,让它为我们提供食物保障;“城市化地区”就像是我们的客厅和卧室,让它为我们提供舒适的生活条件;“生态屏障区”就好像是我们的围墙和花园,为我们提供良好的人居环境。
  宣讲会后,很多群众跑过去对常志静说:“书写得很好,你讲得也好,这下我们心里亮堂了。”小小一本书,拨亮心中一盏灯——群众就在这心与心的交流中被科学的理论所掌握。
  两个数字也充分说明了《理论热点面对面》系列读本所发挥的独特效用:近几年,《理论热点面对面》在浙江的发行量每年都在20万册以上;同名电视专题片在央视播出以后,全国收视规模近两亿人次。
  “从2003年至今,我们无从估算有多少人受到这9本书籍的影响;但是,我们可以十分肯定地说,数不胜数的人通过阅读这套系列书籍,了解了中央的政策,理顺了工作的思路,坚定了前行的信心。”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景天魁深情地表示。
  这恰恰是《理论热点面对面》编写的要旨。中宣部理论局负责人表示,编写这套书籍,就是希望它能够在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和推动实际问题的解决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望闻问切,开出药方”
  事不孤起,仗缘始成。一种现象的背后,必定有着某种深刻的原因。
  《理论热点面对面》为何广受欢迎?它何以能屡创销售佳绩,成为出版界一个长盛不衰的品牌?人们在看到《理论热点面对面》不凡的表现之时,也在找寻着促发这不凡表现的原因。
  “任何成功都不是偶然得来的,必定凝聚着不一般的辛劳和汗水。”记者在采访一位参与编写《理论热点面对面》的作者时,他向记者聊起书本编写过程中方方面面的付出:这本掂在手里分量很轻的小册子,其编写却汇集了各行各业、各个部门的智慧和力量;从框架结构,到问题阐释,再到语言文字和辅助材料,主管部门和编写人员都进行了反复讨论、不断修改、认真推敲,其间几易其稿;有时为了一句话,编写者在脑海里来回斟酌,彻夜难眠。
  这样的辛劳和汗水,在《理论热点面对面》系列书籍中,时时处处得到了彰显:内容阐述在“怎么办”上的着力,语言表达在“大众话”上的着力,装帧设计在“时尚化”上的着力,无不显露出一种站在普通百姓视角换位思考的印迹。
  换位思考换来的是人们的真心喜欢。河北省保定市北市区百楼乡党委书记索鹏飞说,自己之所以喜欢,并极力向身边人推荐这本书,是因为这本书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想,做到了望闻问切,开出药方,像一部导航仪,回应了群众的重大关切;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既列举现象,又剖析根源,像一支润滑剂,保证了社会的和谐稳定;面对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既讲理论,又教办法,像一台加油机,激发了人们的工作干劲;面对千头万绪的基层工作,既分析“怎么看”,又回答“怎么办”,像一把金钥匙,打开了发展的科学思路。
  “《理论热点面对面》关注的是国家层面的问题,讲述的是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助理杨耕教授深有感触地表示,这样的“真话”、“新话”、“家常话”帮助人们正确地“看”,合理地“办”,必然深入人心。
  康德曾说,哲学能够也必须通俗化,否则,就可能是在貌似深奥的烟幕下掩盖着的连篇废话。作为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理论,尤其应当如康德所言。
  “理论的高高在上、自说自话、艰涩难懂,必然如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理论在这边,而群众在那边。期望这样的理论富有生命力是不现实的。”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程天权说,种子只有扎根泥土,方能吐露悠长的馨香;理论只有深入人心,方能触摸百姓的脉象。《理论热点面对面》便是这样的一粒种子,这样的一次触摸。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06日 20:14 来源:学习出版社 编辑:孟良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