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尽显领袖人格魅力 读《如梦令·元旦》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作者:王建利

  笔者对毛主席诗词过去都有涉猎,可是都是书面理解,比较浅薄,没有切身体会。“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古人所言不假。那次在福建三明宁化烈士陵园参观,置身毛主席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设身处地,回首往事,再次深入阅读和品味毛泽东当年在此写下的词作《如梦令·元旦》,心潮澎湃,感触良多。

  实地探访,我对诗词的内容和意境,对当时的形势和情景,对领袖的人格魅力和风范,对主席坚定的革命信念,超然的博大胸怀,乐观的革命气质,非凡的领导才干,有了非常真切的理解,深感中国革命来之不易,深感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早期确实是伟大英明、坚强勇敢的政党,他深得民心,根据地人民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是深切拥护、真诚爱戴的,这些都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关键因素。

  老远就看到那巍峨的山顶了,那么高峻,一片黛绿。山上古树丛立,松柏苍翠,榕树樟树重重叠叠。这些树木都是勃勃生机,绿意四溢。主干粗壮,枝丫虬曲,顽强执着地伸向天空,每一根都似乎充满铁打铜铸的英雄气。树上每一片叶子都是油光葱绿,那浓浓的绿叶似乎要流出来一样,晶亮得直逼你的眼睛,它们密密簇簇,横拓出去,浓荫如盖。

  走在这崎岖嶙峋的山路上,我一边走,一边禁不住遐想联翩:脚下这条蜿蜒山路,八十年前洒满当地老百姓和红军汗水和欢声笑语,也正是这条山路连接着其后的长征之路、抗战之路,直通解放全国的康庄大道。怀着沉重的心情,我缓缓登上山顶,看到的是一个高大雄伟巍然屹立于天地间的纪念碑,上面镌刻着毛主席的《如梦令·元旦》那首光辉的诗词,字迹龙飞凤舞,刚劲有力,气势非凡。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上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这首别具风采、神韵、别开生面、气势宏大的典型的短歌小令,是毛泽东和中共早期在福建三明革命老区如火如荼革命斗争的真实写照。红军反反复复的进攻、转移和撤退的路线,犹如一条流动的诗韵,随便截取一段,便成一首气壮山河的歌。毛泽东的这首小令就是一幅壮美的行军图,又是一首洒脱明快的山歌。

  这巍巍的纪念碑在郁郁青山的怀抱之中,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下,岿然不动,显得那样静谧沉默,仿佛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在向天地和游客无声地诉说着中国革命早年火热的情景,根据地人民踊跃参加红军,根据地人民络绎不绝地为红军送饭送物支援革命,根据地人民前赴后继奔赴革命,仅宁化就有近七千人为革命壮烈牺牲。真是“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那文采昂扬的光辉词章《如梦令·元旦》,那大气宏伟的铜铸毛泽东像、锻铜战马、不规则山崖,一起构成了气宇轩昂的毛泽东《如梦令·元旦》雕塑。

  吟诵毛泽东1930年初率部途经宁化、清流、明溪等地时写下的这首充满革命浪漫主义激情的诗作,我思绪翩然如飞。

  那战马啸啸、红旗猎猎的动人场面恍若眼前。排列有序、错落有致的吹号手、枪手、旗手雕塑,使人仿佛看到当年的革命先烈们为了革命理想视死如归、勇往直前、前仆后继、排山倒海的冲锋场面;那宽广平坦的宣誓广场、那高高的红色舞台,那古朴的思源井、那清冽的红军井,无不体现出工农红军和宁化人民的军民鱼水情。睹物思人,令人感慨时光流逝之快,倍加怀念那如火如荼激情燃烧的岁月。

  从这行军途中、激战间隙写下的诗句来看,伟人自有伟人非凡的胸襟,诗人自有诗人异样的浪漫,导师自有穿破现实迷障洞悉未来的深邃的预见能力,领袖自有举重若轻化险为夷的本领。在诗人领袖眼中,历史总是充满浪漫诗意。

  思绪穿越时光隧道,回到八十年前:毛泽东在此骑上战马穿行在闽西重重关山;数十万贫苦农民在党的教育启发领导下,翻身闹革命,打土豪,分田地,然后在这片土地上启程,在乡亲们企盼与炙热的眼光中,跟随毛泽东跟随共产党开始了革命征程,开始人类历史上最为壮烈的长征,最后血染湘江。毛泽东在马背上胸有成竹地指挥红军前进,一脸自信从容的神情。他率领万千红军战士穿行在闽西幽深山地密林之中,疾驰在崎岖的乡间小道上,沿着滑溜的绿苔艰难行进。行军间隙,毛泽东谈笑风生,诗兴大发,挥笔而就。我的眼前再次闪现出这位中国革命的领头雁、这位一代天骄坚毅的面容,感受到那不畏困难、与天地人奋斗的人生信念,还有那如花岗石一般坚强的革命意志,以及胸中熊熊燃烧的革命激情。

  宁化烈士陵园,屹立在宁化县城城北翠华山顶。置身烈士陵园,可以感受烈士墓那份肃穆和安宁。墓碑上的红五星,在连绵的青山里显得格外醒目和光明。从山脚到山顶,两边路上葳蕤丛生,每走一步都滞涩而沉重。从山脚到山顶,百级石阶,盘旋崎岖的山路浓缩了80年的岁月,浓缩着一个民族的苦难和新生。

  墓上的草丛,四围的树木,青翠欲滴,墓地也就更加庄严而神圣。

  徜徉在这静穆的烈士陵园里,那巍峨高耸、庄严雄伟的革命烈士纪念碑,那闪闪发光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鎏金大字,让人肃然起敬,心潮澎湃。万千英魂齐聚于这绵绵青山下的纪念碑上。烈士的革命精神仿佛这日月星辰天地江河一样万古长青。抚摸着这光滑洁净的汉白玉雕塑,我心潮起伏。

  逡巡在山顶陵园当中,伫立在山顶一棵树冠如云的大樟树下。耳畔隐隐约约地传来《别瑞金》《告别》《十送红军》等系列充满赣南韵味的红色歌曲。“红军主力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男女老少来相送,热泪沾衣叙情长。紧紧握住红军的手,亲人何时返故乡?”“强虏南来日月收,征歌一起更离愁。山川寂寂怯回首,草木依依伤别秋。炮火时兼弹雨作,人民永与义军俦。哀哀父老争相问,此去何方寄战裘? ”
  耳畔回荡着这些带有赣南韵味的歌声,那么哀婉,那么深情,那么动人,我不由得止住了脚步,沉浸在这带有感伤色彩的旋律中了。我平静的心海泛起丝丝涟漪直至波澜起伏。眼前浮现出当年根据地军民无数朦朦泪眼的相望,依依惜别的神情,哀哀心痛的战栗。这是根据地人民的心声。这听起来万般悲怆的歌曲,把我带回八十年前那激情燃烧的烽火岁月。

  十送红军情意深,军民连心难舍离。十送红军,送了一程又一程,依依不舍,这送的是我们的亲人和骨肉;我们的希望和未来。生离死别在眼前,人世沧桑伴我行。多少个苏区的亲人啊,在漫漫长夜里,辗转难眠,一次次凄然地望月思人,黯然伤神,潸然泪下,那思念的缕缕丝线,一次一次绵延不绝化为漫天柔辉,萦绕在中天明月周围,但总不能倾吐畅抒他们无尽的思念。那永远铭刻在心底的村口送别的目光啊,充满期盼与炽热,写上哀伤和惜别,那无数双目光又怎能穿透万里关山漫漫征途的重重阴霾。滔滔湘江,茫茫雪山,渺渺草地,沼泽荒漠,一寸一寸,洒满了战士血汗、亲人的泪雨。

  想不到脚下的这块土地,这葱郁的重峦叠嶂,这蜿蜒碧绿的沙溪,这漫山遍野处处竞艳的野花,这秀美如画的山水,竟然浸染了这么凝重的鲜血,竟然有这么辉煌的历史。这缄默肃立的无数山峦,这悠悠流淌的沙溪,曾经是多少红军献身的场所啊,曾经有过如火如荼可歌可泣的岁月。这条纵穿全区横贯八闽的沙溪,曾经流淌着多少苏区战士亲人的血泪啊!这里的人民曾经有这么火热的革命激情,这样豪爽果敢,坚毅不屈,勇于奉献和牺牲!这里曾经是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和前哨。真是如画江山血染成啊。一股深深的敬意、悠悠的思念和浓浓的哀伤瞬间弥漫心头。

  人生之路,革命之路,奋斗之路,总是这么艰辛,充满苦难。一个人走出困境扭转自己命运的能力,取决于他于山重水复疑无路之困厄中,能否走出柳暗花明又一村之顺遂的信念、决心与勇气,取决于他绝处逢生的悟性与胆识,取决于他化苦难为诗情的禀赋。战场不信眼泪,历史拒绝呻吟,命运嘲弄弱者,但历史不拒绝坚毅和浪漫。毛泽东在泰山将崩于前的危境之中,如炬明亮的目光穿过战场上弥漫的滚滚硝烟,指出革命的前途:“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悠然吟唱“山上山下,风展红旗如画”,预言革命胜利的辉煌前景。这是何等的乐观豪迈啊!正是他和他的战友们,在重重难关之中,始终毫不气馁,信念坚定,头脑清醒,目标明确,思路清晰,预见未来,用如虹豪气和超人胆识,为我们处于重重围困之中的根据地人民和红军、为我们积弱积贫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为我们描绘了“山上山下,风展红旗如画”的瑰丽未来,指引全党全军穿越阴霾,突破逆境,直到最后胜利。

  在暮色氤氲里,我依依不舍离开这静穆的陵园。车行如飞,沿江两岸的绵绵青山在不断地向后闪失,思绪滚滚,如奔腾不息的江水一样难以止息。当年敌军泰山压顶,四处围剿,生死存亡严峻考验着红军,红军面临重重危机,但是领袖和战士毫不畏惧,从容应对,不怕牺牲,依靠高度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毅果敢终于顺利突围,走出逆境,终于迎来中国革命的满天红霞。

  今天,我们行进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漫漫征途上,面对现实的诸多挫折困难,我们是否能够如当年的革命领袖和红军一样,笃志丹心,无畏困难,保持头脑清楚,心中有数,方向明确,“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顽强拼搏,无悔人生,书写辉煌,迎来“山上山下,风展红旗如画”的辉煌画面。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18日 19:18 来源:人民网 编辑:孟良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