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红军何以绝地突围?读《长征》有感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本文作者:王建利

  提起长征,为什么我的眼眶总是湿润,为什么我的心儿总是战栗?

  因为,我对你——长征,爱得太深。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传播理想的远征,长征付出了太多的牺牲,但是在难以承载的牺牲中始终理想长存,信念不倒。

  如果有一条时光隧道,我愿穿越这条隧道,和那些已经被岁月的流水冲刷得有些模糊的年轻的红军战士在一起,永远隔断在隧道的那边,不归。

  一个内部纷争不断的年轻的政党,带领他的一支衣衫褴褛疲惫不堪的“叫花子”军队,被几十倍强大的敌人到处围追堵截四处流窜,已经陷入四面楚歌,濒临穷途末路,在外界看来是山穷水尽,死路一条,却何以奇迹般绝处逢生,突破围困,重现辉煌?

  中华数千年历史上最为勇猛的将领、力拔山兮气盖世的一代天骄——楚霸王项羽,在推翻暴秦的农民起义风暴当中,一马当先,身经百战,勇武古今无双,屡破秦军主力,立下盖世功勋,无人可敌,而一旦处于四面楚歌的境地,也陡然心灰意冷,斗志消沉,徒叹奈何,慨然悲叹“时不利兮“、“天之亡我,我何渡为!”毅然放弃了乌江亭长要渡他过江东山再起的善意,最后惨烈地自刎乌江,让人欷歔不已。

  太平天国最富传奇色彩、最天才的军事将领,翼王石达开,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所向披靡,令清军闻风丧胆,号之曰“石敢当”,被誉为“常胜将军”。这位十六岁“被访出山”、十九岁统帅千军、二十岁封王的大将军,在天险大渡河畔,面对清军围困,一筹莫展,最后自愿放弃抵抗,导致全军覆没,自己被对手凌迟处死,让人扼腕叹息。

  而中共和红军面临重重围困,同样是被困大渡河天险,处于同样严峻的形势,甚至是更困厄的形势,为何没有溃散或者被消灭,反而突破重围,没有让历史悲剧在苍茫的神州大地再次上演,而是最终扭转乾坤,自己主宰自己命运?这是思想深处长期困惑我的一个问题。

  最近读了作家王树增的宏篇巨著《长征》,心潮起伏,久久难平。该书历时六年,作家呕心沥血,精心打造,可谓当代文学精品力作,也是所有长征文学当中最为厚重的一部。在当下充满物欲的生活里,《长征》的讲述和独到解读,令人领悟到弥足珍贵的精神内涵。本书堪为我们民族和当代青年的一座文字灯塔。

  因为长征,我们完全领略了红军高度乐观的革命精神和英雄豪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我们充分领会了红军战士跨越雄关、踏平险阻的坚强决心和无畏勇气以及藐视艰辛的雄劲、豪迈的革命情怀——“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深刻理解了红军不怕牺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长征》是一幅细致入微的工笔画,非常真实客观地再现了长征当中许多历史事件,首次披露了许多读者从未领略的历史真相和大量资料,不忘洞察构成历史内容本质的所有令人惊心动魄的细节、鲜活的人物和危机。本书力求还原历史生活本身的奇妙生动。书中哪怕是瞬间的人物、事件,也是有案可查的。即使细微的一封电报等,都凸显出作者的心血。该书叙事生动活泼,细节精彩纷呈,长征壮举中的许多跌宕起伏的故事、感人小事纷至沓来,引人入胜,酣畅淋漓的笔触令人欲罢不能。本书使得读者对长征的艰苦卓绝,有非常真切地感触。眼帘下,似乎映入了红军攀爬的坚毅身影,绝处逢生的胜利旗帜;耳畔,似乎响起了大渡河震耳欲聋的喊杀声,湘江东去撕心裂肺含悲忍痛的呜咽声。该书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字里行间弘扬了长征所体现出的信念力量,细节里充盈着旺盛的精神气脉与生命激情,情操高尚,鼓舞人心。

  该书是一幅立体的、全景式的长征宏壮交响史诗。《长征》相对客观地还原了长征的原貌,采用了多层次、多视角来审视历史。作品第一次把四个方面军置于同一时空下齐头并进,以中央红军长征为主线,同时挥墨如泼地讲述红二、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的战史,从中可以非常圆满深刻地看出许多纠结在一起的历史问题,对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有透彻的了解。该书严谨细致,内容博大深邃,观点辩证、朴实公允,史料繁复,新中求实,文气深沉激越、豪迈雄强,仿佛一支雄壮的交响乐。该书视角独特、感情炽热、分析精辟,为我们再现了一幅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革命历史中最雄浑壮丽的一幕,给我们描绘了红军绝地突围历经磨难挫折的历史全景画,实在是一部有无尽韵味的山水雄文、铁血雄文。阅后掩卷长思,让人感触良多,心绪难平。

  作品描绘了一幅幅深沉凝重的历史画面、场景、事件:残酷无情的党内斗争,独断专行的左倾作风,惊心动魄的高层内耗,叫人心惊肉跳的凶兆,刀光剑影的白刃格斗,你死我活的厮杀,令人遗憾的指挥失误,雄关漫道的艰难,雪山草地的跋涉,九死一生的逃亡,惨绝人寰的西路军失败,令人振奋的红军会师,日夜兼程的行军,腊子口天险的险胜,大渡河强渡的雄壮,泸定桥飞夺的惊险,四渡赤水反反复复的较量,各派军阀勾心斗角的诡诈,红军智谋勇力的运筹,征途前赴后继的牺牲,视死如归的悲壮,伤亡惨重的湘江血战,激流滚滚的乌江天险,意义深远的遵义会议,悲凉如血的残阳,风云变幻的气候……该书还生动再现了过去许多作品轻描淡写和忽视的许多事情和场景:不惜一切代价抢占九峰山之战,几千人不顾一切地雨中狂跑,噩梦般的羊东坳之战,异常顽强的六军团突围,山高谷深的茫茫密林消散的身影,艰苦异常的红军生活,异常惨烈的甘溪之战,险象环生的局势,高层军事会议上的激烈交锋……无数红军战士衣衫褴褛,饥肠辘辘,形同乞丐,风餐露宿,卧冰爬雪,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继续前进,互相搀扶,互相依靠支持,凭借理想之光照耀前程,依靠钢铁般坚不可摧的意志和坚如磐石的革命信念,最终突破重围。这些读来叫人异常心酸、滞涩、感动。我们为这些血肉之躯的沉重付出,为这些特殊材料制成的勇士的果敢和坚韧而热泪盈眶,辗转反侧,心绪难平。

  作品内容浩瀚,人物稠密,线索繁复,对毛泽东的高瞻远瞩、坚毅不屈、百折不挠、坚持真理;朱德的宽容大度、忠厚朴实、平易近人、身先士卒;周恩来的精明干练、忠诚缜密、严谨通融、敬业认真;董必武的不惧艰险、积极进取、高度乐观、忠诚革命;张闻天的顾全大局、谦虚忍让、深谋远虑;彭德怀的刚烈勇武;邓小平的坚韧不拔、耿飚的虎胆雄风以及王稼祥、徐向前、罗荣桓、黄克诚等革命前辈对中国革命事业的坚贞,作者都作了细腻的书写,吴焕先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不怕牺牲;贺龙对党和革命事业忠心耿耿、威武不屈、不畏艰难;徐海东倔犟豪爽、勇武过人。对许多红军高级将领,例如耿飚、杨成武、肖克、陈光、董振堂,陈树湘、张宗逊、李天佑、程翠霖等,都做了非常生动的叙写,对许多名不见经传的普通红军战士及默默无闻的下级军官也作了生动的记述,例如:周仁杰、刘转连、樊晓洲、陈坊仁、黄古文、杜中美、黄冕昌、易荡平……对蒋介石、陈济棠、薛岳、王家烈、龙云等反面人物也刻画得血肉饱满,而不是简单的脸谱化处理。作者善于捕捉人物的细腻情感和瞬息万变的心理活动,使得此书取得了令人震撼的艺术效果。该书生动再现了长征的艰苦卓绝。对长征途中牺牲的许多将领和战士,都做了大写意,给他们竖起了巍巍丰碑。长征的胜利确实是以无数红军将士的牺牲做代价换来的。看到那么多曾经鲜活如花怒放的年轻生命瞬间就如烟散去彻底消弭,只留下“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只留下一座座雪山白茫茫真干净,只留下一片片草地绿茵茵真茂盛,只留下一条条江河流哗哗真澎湃,我们心灵震颤不已。

  70多年漫漫岁月流水的冲刷,似乎已经淹没了当年参加长征的那些鲜活生动的面孔,长征当中那些清晰的往事已经消失在历史的漫天尘埃之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长征孕育的火种蓬勃燃烧,让这个政党和这支军队在随后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朝鲜战争中一路凯歌高奏,让这个政党带领他的十亿人民在日后的社会主义新长征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里阔步前进,不断走向辉煌。当年的中共和红军战士是靠什么绝地突围,战胜旷世罕见的千难万险,夺取最后的胜利?通读此书,我豁然开朗:中共是英明伟大的,能从挫折失败当中及时发现自身错误,勇于纠偏,不断否定自己,修正自己,逐步走向成熟,实现正确领导;领袖毛泽东等人始终是笃志丹心,坚毅不屈,任劳任怨,顾全大局,为党的事业鞠躬尽瘁;全党全军众志成城,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坚强团结;党和红军正确的政策,人民群众广泛支持拥戴;红军战士由高于天的革命理想、信念所培植出的压倒一切敌人、征服一切困难的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正是这些因素的合力作用,以及这种精神力量,使这个政党和这支军队绝地突围,死里求生,再现辉煌。

  长征的意义远远超越了民族和地域,成为人类历史的一大奇迹和全人类挖掘不尽的精神财富。长征精神,已经成为人类千秋万代奋斗者永恒的精神路标。红军在长征中的围困、囚禁里、临刑前、生死抉择前,瞬间迸发出来的壮怀激烈的豪情、赴汤蹈火的激情、舍生取义的勇气、坚如磐石的信念、宁死不屈的气节,仿佛沉沉暗夜中熠熠闪烁的灯塔,照亮后继者前行的脚步。

  长征是中华民族崛起的起点,今天我们行进在中华民族崛起的新长征路上,在我国目前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期和改革开放的攻坚期,我们前面是险关重重,激流道道,荆棘片片,我们唯有高擎红军长征“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仰火炬,刻苦奋斗,顽强拼搏,才能不辱使命,不断走向胜利和辉煌。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21日 12:02 来源:人民网 编辑:孟良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