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刘华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刘华,原名刘炽荣,字剑华,四川省宜宾县,1899年9月10日(农历八月初六)出生在一户佃农家庭。

    刘华自幼“体健机敏而耿直,好读书,尤好劳动”。1912年,民国成立,满清帝制寿终正寝。那年,刘华13岁,“闻民国成立,大喜欲狂,首先剪去发辫,曰,我今作真正国民矣!”少年时代的刘华,常以中国历史名人的行操来鞭策自己,以屈原为楷模而自励。他盛赞屈原“志浩行廉,争光日月,其身虽死,尚尤凛凛然有生气存焉。后之学者,当以屈死之爱国为法可也”。爱国之志,洋溢于字里行间。

    1917年,刘华18岁,他小学毕业后已两年。家乡沦为匪薮,无法在家久居,他跟随叔父出外谋生,开始了流落他乡的生活。其间,他做过茶馆跑堂,又受孙中山的“实业计划”影响,曾想筹办代销书店或石印所,后在四川陆军暂编第五师当过几个月的兵。青年时期的刘华,饱受生活的煎熬,岁月的磨难。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成为刘华人生观确立的重要契机。刘华正在人生道路上感到茫然无归的时候,五四运动使他眼前豁然开朗。他给家人信中兴奋地说,此时,他接受了两种崭新知识,其一是“劳工神圣”的思想,其二是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的主张。

    1920年初夏,刘华经友人介绍,决心赴上海入中华书局学习印刷。他此行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谋生,更重要的在于“可发展平生之志矣”。

    刘华于同年秋抵沪,很快办好手续入中华书局印刷厂,在绘图制版科当学徒。中华书局位于当时沪西工业区,刘华在这里不仅看到了旧上海、旧中国,而且终日生活在产业工人队伍中,使他对“劳工神圣”有了更深的认同。在中华书局印刷厂里,他除了终日辛勤劳动之外,还有机会接触新思想、新知识、新文化。因此三年之中,他除做工外,还补习了外语,人业余学校,接触了《共产党宣言》、《向导》等革命书刊,使他的“劳工神圣”思想愈坚,“毅然决然为工界谋幸福”。

    20世纪20年代初,在上海的众多大学中出现了一所“上海大学”,并附设有中学部。那是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时期的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培养干部的学校,著名共产党人瞿秋白、邓中夏、恽代英等都在这里任职任教。许多革命青年跋山涉水,甚或从海外慕名归来,负芨求学,以图实现报国之志。

    刘华为了能进上海大学附中读书,“毫不懈怠地四处奔波”。终于在1923年8月13日进入上海大学附中半工半读。次日,他给叔父的信中说,报考上海大学附中是“我这一生的历史上大大的一件幸事!”“我们现在的年轻人,只要认清了前途,就是拼命也要去干,总希望有一个好结果”。他是这样写的,也是努力这样去做的。

    刘华进入上海大学附中以后,如饥似渴地学习新思想、新知识,探索马列主义真理。在邓中夏、瞿秋白等人的教育下,他人校不久就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11月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又任上海大学学生会第一、第二届执行委员,上海大学四川同学会主席。他积极组织同学参加上海大学各种社团,发动和带领同学投身各项社会活动。他热心筹办平民教育,曾任上海大学平民夜校执行委员和教员,帮助工人、学徒学文化,向他们宣传革命道理。刘华在上海大学得到了迅速的成长。

    1925年2月,他已能在当时颇具影响的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上发表文章,结合现实,抒发他对当时中国的政治见解。他在《同善社发达的原因》一文中指出,“中国自来就说是以神道设教的国家,数千年的旧伦理道德和古圣贤的遗训,依然是保留着的,大多数的人民没有知识”。“辛亥革命以来,政权落在帝制余孽的北洋军阀手里,连年内战不已”,“实业与教育全无发展的可能,还讲得到什么以科学来吸附迷信”!进而他指出,“人民自身的痛苦,除了大家团结起来,打倒军阀,建设真正代表民意的政府,以求超脱苦海而外,相信是别无所靠的”。这反映了刘华对改造中国已有了革命的基本思路。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19日 10:22 来源:新华网 编辑:王鹏 打印